同安的确心结甚深。
她曾视十一娘为知交,甚至师长,当初太后择十一娘为晋王妃,同安亦觉庆幸,然则此番她遭遇劫变,可谓在生死攸关行走一回,她万万没有想到贵为一国公主,竟然险些落得众叛亲离辱死异族的下场,更深切的明白所有尊荣都是虚妄,她生于皇室,却孤苦无依。
更关键的是,她唯一能够依靠的晋王叔,现如今却不仅仅只有她一个亲人,同安明白亲疏有别的道理,她并不妒恨十一娘与迟儿分薄叔父的关爱,但她没有安全感。
同安看来,这世间所有的感情都会随着时移日长变质。
她从前不也相信,及笄之后,祖母迟迟不许婚嫁,果然是因为不舍得她这个唯一的孙女嫁作他人妻,她是公主,也许不用侍奉公婆,不用对丈夫卑躬屈膝,一旦许嫁,却该出宫立府,虽说不上再无相见之日,禁苑内外,宫墙隔阻,自不如过去便利。
结果呢?
分明是她自作多情,韦太后这个祖母哪曾是不舍骨肉之情,而是因为她这个孙女的姻缘大有利用之处,轻易不肯废耗。
同安对大明宫与韦太后的感情格外复杂。
她在大明宫,在韦太后,并未得到多少关爱,但她生于宫廷长于禁苑,她当然会视宫苑为家,一度也以为太后是她最坚实的依靠,是她的亲长,尽管严厉,但不失怜惜。
然而什么都靠不住,靠不住。
所以她再也不敢疏忽,她不愿称谓十一娘为叔母,只是因为不安,她害怕这声“叔母”唤出,叔母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祖母,不再友爱她,一心琢磨怎么利用她可笑的公主名份。
但同安也明白,纵然固执不改称谓,却无法阻拦感情的变质。
叔父如今不也事事以大局为重,不再对她千依百顺了吗?
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弱女子,如今甚至连公主的名份都已失去,若然再引叔父与叔母厌弃,又该何去何从?
大明宫、晋王府、太原衙,这三个地方对她并无区别。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却又无奈的醒悟。
故而莫说阮钰,即便对待婷洁、柔洁二婢,同安也时刻提醒自己必须礼遇小心,从前在大明宫时尚存那几分金枝玉叶的傲骨彻底曲折了,谁让这时她万一大意,就可能终生仅为“尹娘子”,也就直到尹绅开始指点她的诗文,并不阿谀奉承应酬客套,的确是投同安所好,虽对尹绅越发敬重有如师长,并不敢逾礼亲昵,只暗暗将尹绅看作知己,多少真能排遣孤寂悲苦。
又说尹绅,逼不得已才与公主交道,虽说对这平易近人的金枝玉叶不存厌鄙,甚至也还欣赏同安的文才,却因她诗文显露过于伤悲哀怨,尹绅很有些不以为然,直言指谪谬处不提,空闲时也不忘敲打,见公主倒还听教,尹绅也不妨把外界发生之事告知。
转眼便到迟儿百日命名礼,原本仪式虽然郑重,却并不需大张宴庆,奈何正如十一娘所料,宫中果然遣了使者下旨赐名,故而贺烨执子右手命名,诉诸保姆,保姆告诸妇诸母,再告管家,管家遍告家人的过程只好采用太后所赐“信”字,当然皇室记于玉牒,晋王烨嫡长之子名称信。
又因乃太后赐名,晋王府必须设宴谢恩,幼子百日命名之礼倒比显贵宗子周岁之宴还要铺张热闹,足足闹腾了三日。
同安当然不能赴宴,听尹绅说明,冷笑道:“信?太后信过谁?莫说叔父,便连叔母她又何曾信过?她若能信迟儿,大治年今后怕将日从西出,月向东移了。”
尹绅倒也幽默:“太后多疑不可怕,好在是殿下、王妃从未轻信,如今便连贵主,也识破了太后狡伪。”
“叔父应当会另为迟儿命名罢?”
“确,殿下知会我等,少主名晧。”
同安默默不语,忽而笑道:“朝廷既遣使者,只怕已经通晓叔父,我已遇不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