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禾米厂,付彩军亲自指挥工人将机器清理了一遍,按照余见海的要求里面几乎连一厘米都没有残留。有的工人表示这是小题大做,总之都是加工大米,有必要将机器里面清理得这么干净么。结果遭到了
付彩军的训斥,说这是余总交代的,这关系到咱们渔湾大米的质量。质量就是生命,鲜禾米业绝对不能拖了渔湾大米的后腿。
在付彩军的翘首相盼中,鲁达林终于将一车稻谷送到了米厂。在地磅上过完斤重,直接开到了加工机房外面,就倾倒在机器入口处。
付彩军神色庄重,工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的郑重,一个个也都不敢大声喧哗。付彩军等到工人测量过稻谷的水分,按照数据调整了机器的相关参数,下达了开工的命令。 机器顿时轰鸣起来,金黄的稻谷被吸进了机器,不一会儿在另一个房间里面,晶莹剔透的大米从机器出口流了出来。付彩军亲自抓起一把仔细查看,吩咐工人将机器微调了一下,又抓起一把大米细细
地看着。 经过几次调整,付彩军终于松了口气,指示工人可以封装了。立刻就有负责封装的工人将早已准备好的包装袋套上,电子计重器上的数字不停地跳动,在跳到五公斤的时候自动停止,从另一个出口继
续往外出大米。 由于稻谷的水份比较大,余见海吩咐第一批新米全部采用五公斤的小包装。新设计的包装袋上印着醒目的“渔湾大米”四个大字,左上角是变形的“精制”两个字。在包装袋正面,印着大米的生产厂家,
相关的标准。工人熟练地将灌装好的大米提下来,在袋口加上印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标签,封口码在一边。
米厂的办公室里,王玲玲从余湾传过来的相关订单信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负责发货的人飞快地打印着电子面单,一边将打印好的交给另外的工人,让他们拿到仓库去发货……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顺利得让余见海深感欣慰。从施华的收割机下地开始作业算起,到第一包渔湾大米出库,从头至尾也就是不超过四个小时的时间。
这都是赖于他的安排,整个流程没有半点耽误,全部按照计划进行。等到傍晚时分露水稍重,施华表示再继续收割可能会导致稻谷的抛洒率增大,建议余见海等到明天继续收割。 余见海当即表示同意,等到鲁达林将最后一车稻谷送往米厂的时候,他开车在前,施华开着装载着收割机的卡车在后,去了农场场部。余见海已经和副场长顾军打过招呼了,晚上收割机就停在场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