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是按她娘的法子养的,但也不是不喂苞米,就是隔三差五少少的填上一些,然后山上多割些猪草啥的,也好长的快些。
小鸡仔小鸭子啥的也都运过来了,分好几次,每次分好几趟车,都鸡舍鸭舍的养着呢。
雇的人看着和喂养,是村子里的夫妻两个,年岁有些大,三个姑娘都找来婆家没在跟前,也没儿子,就老两口过日子。她爹娘商量了商量,觉得两人无牵无挂的,正好能过去帮着看着。
给的工钱还不少,她爹过去一说,当下事情就妥当了。
边上她爹还新盖了两间小土房,搭了灶膛和炕,老两口子一商量,收拾了收拾小屋子里的东西,三下两下的还搬过去了。
这个跟着稍过来的,还有鸭绒,攒了这么几个月,一下哦独运过来,可是有听多。
鸭绒都收拾干净,赶上好的天气,日头足,晒了两个整天,鸭绒就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她娘把早就缝好的被罩翻出来,外头下着雨,她和她娘两个炕上开始装被子。
家里一人弄了两床,厚的收着秋冬盖,春夏她娘也弄了薄的,都给装上了。
单单鸭绒被褥也不行,她娘赶着得空,又买了棉花,做了好几床棉花的褥子被子,厚的薄的,还有枕头,荞麦皮的,一下家里也是弄了好几个。
雨过天晴,山上的蘑菇出来了,她和她娘就开始捡蘑菇。
她是凑热闹的,背着二小,拿着小筐,跟在她娘身边,转悠着遇到成堆的蘑菇,就小心的蹲下来,捡上几个。
年年捡蘑菇她娘都是不落下,今年也是。虽说家里几个作坊都在雇工,忙是忙的,她娘还是一早一晚倒腾出工夫来,山上转悠一圈,捡回来一筐或者一袋子,晒到房顶上,然后收起来。
赵老太太是不捡了,和二奶奶、老奶奶一直作坊里忙活,得空教教几个孩子针线,平日里就是作坊里做包,一坐就能一整天。
眼瞅着夏天到了,包她也琢磨了新花样,料子也跟着多变了花样,大小也多花了心思调整了几个。
她爹前几天就张罗着把几处屋舍都盖好,府城的鸡鸭、猪羊也一趟趟的运过来,收拾了地方,全给放进去养了。这会正得了空,赶上下了这么一场大雨,忙了一个春天,就要套车去河套。
一来看看家里的林子,二来她爹手痒痒,要捞鱼。
先生听了信,也要跟着去。
一去就是要一整天,学堂放假是不可能的,但是没个人看着更是不妥,于是就要她当小先生了。
学堂一茬茬,这两年下来,现在学堂人数差不多四五十左右。要考功名的,这几年有增,现在算下拉有三十多个是一直跟着先生学的,断断续续有一趟没一趟也有几个。
倒是识点字、读点书、学算盘的人少了,学成的不是去了府城帮着于景,就是县里也找了生计。
走了一茬也会来一茬,但是大的出去了之后,剩下小的,家里要是送了来一般都是想着要考功名的。
不过为了挣钱养家,年年还是有不少把孩子送来,识点字,学点算盘管账。
学堂学成出去的那茬,县里都找到生计了,多是店铺里当个二掌柜,熬上几年也能熬到掌柜。机灵的那几个,她都提早挑了送去府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