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建业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最后却在一声无奈的叹息声中归于了沉默。
永宏厂,从基础上来说,是个好厂子,有一条完整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线,而且还在前几年跟美国普惠公司合作时,做了相当大程度的技术改造。
尽管后来双方因为种种原因终止了合作,永宏厂也就此失去了在航空发动机方面更进一步的可能,只能作为普通的维护厂,给为数不多的民用飞机动力做些修修补补的活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生产线在国内水平还是很高的。
不说别的,现如今腾飞厂喷气动力办公室所属的厂房里的设备,绝大部分还是永宏厂之前总装二车间淘汰下来的老设备,经过腾飞厂与零度厂的改进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连老设备都如此,就别说当初跟美方合作时,花大力气引进那些新设备了。
除此之外,永宏厂手上的飞机生产线也不错,尽管这条生产线主要是以维修飞机为主,但建厂伊始,却是按照飞机生产厂的要求建造的,也就是说,如果在战时,永宏厂可以立即作为飞机生产厂,为一线部队提供作战飞机。
不然永宏厂的资料室里怎么存了那么多飞机的生产技术资料,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且永宏厂还有几项航空器方面的独有技术,就比方说当年拿到初步立项,然后一直拖到现在还没正式立项的舰载战斗机项目。
早年永宏厂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这几年差了点儿,可在总工程师何明的推动下,一直也没停下,所以永宏厂在高强度机身结构、起落架、短距起降气动以及防腐蚀材料方面有着一定的造诣。
还有就是永宏厂在高原或冰冻等复杂气象空域方面也非常有自己的建树,其中机翼除冰系统就对如今的腾飞厂非常有价值,因为如今他们准备改进的运—5准备实现全空域飞行,高原之上自然不能排除在外,不然全空域就是个笑话。
然而上高原说说简单,动力的衰减,启停性能的降低,还有就是机翼上的结冰,都是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
腾飞厂尽管总体上有着不少的积累,但在细微的分类技术储备方面,就明显有些后劲儿不足,所以这段时间林光华都快疯了,全国各地的跑,希望能搜罗一些细分领域的技术,好用于优化改装型运—5。
效果必然是可喜的,但也有不少碰钉子的,毕竟有些是一些单位压箱底的东西,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
其中就包括除冰系统和高强度起落架,这让林光华很是头疼,下决心自己搞吧,没那个基础,更何况还浪费时间;不做吧,握着这两个技术的单位就指着这东西吃饭,自然不愿意把饭碗拱手让人。
这就是没有知识产权的好坏处,任你发誓诅咒人家也不信你,你说你买走只用于自己的机型上,万一哪天忍不住就开始生产其他产品跟他们形成竞争怎么办?连个明确的法律条文都没有,怎么去找你说理?
所以这些日子林光华愁的头发都快白了,无奈之下都跑去求他老婆了,问题是汤莉莉参与的十号工程很多东西都是保密的,就算有解决方案也不能公开,更何况两款飞机的结构和指标都不一样,也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汤莉莉那边除了给些理论支持以外,也帮不上什么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