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很正式的准备对奥斯曼援军的。
虽然现在的陈汉不可能常年在里海的西部沿海保持着一支成规模的队伍,但接着伊斯坦布尔开口的机会,南京完全就可顺势从里海西岸弄走一块飞地。
更主要的是,陈汉可以就此在天方世界打响自己的名头。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第六次俄土战争进行到现在,奥斯曼人虽然落入了下风,可是在伊斯坦布尔,在整个奥斯曼帝国,乃至整个天方世界,还流传着一种很普遍的说法,让数以千万的天方人深信不疑。
——中国人和瑞典人的胜利是建立在奥斯曼帝国的奋战基础之上的。正是整个奥斯曼帝国的英勇战斗,才让中国人和瑞典人得到以多击寡的良好优势。
俄罗斯人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了奥斯曼,包括奥地利王国。奥斯曼帝国虽然屈居于下风,但它的军队抗击了两个欧洲强国的主力。
在无数人把奥斯曼帝国的定位从吊打整个欧洲,落入到媲美单一的欧洲强国这一档次后,这次战争里头,奥斯曼人的表现还是挺出色的。
这种言论捧了奥斯曼帝国,也贬低了瑞典和中国。
陈鸣虽然知道这‘流言’是基于事实的,现实情况也就是如此模样,但他心里还是很生气。
有种自己被人看扁了的感觉。挺恼羞的,却又知道这火气根本就无从发出。
而现在奥斯曼人挺不住了,不仅是向中国开始寻求金钱和军资支援,还希望中国能派出队伍进到里海的西岸。甚至他们都可以出动部队先为国防军在某险要地段修筑一个坚固的驻地。
陈鸣立刻就决定了,他要派出最精锐的兵力进驻里海的西海岸。让整个天方世界都好好看清楚国防军的战斗力,那不是他们的所谓新军可以比的。
里海的北部湖岸低平,具有大量被乌拉河、捷列克河,特别是窝瓦河冲刷下来的冲积物质,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广泛开发。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脉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却被狭窄的海滨平原将其与海岸分隔开来。
后世的阿塞拜疆,现在分裂成了好多个小国,其中最大的巴库汗国虽然跟俄罗斯常年有战火燃起,可巴库汗国的宗主国却不是奥斯曼人,而是波斯人。
这个时候,奥斯曼也好,陈汉也好,都不愿意再把‘中立势力’推到俄国的怀抱里,所以这个确切的落脚点就只能是厉害西海岸的西北部。
在中部丘陵地区之北,在阿斯特拉罕之南。
而这就要注意到阿斯特拉罕的俄军了。
这座伏尔加河三角洲上的城市,是伏尔加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大城市。东南距里海约100公里。建于十三世纪,历史很久远。
西历的1558年,伊万四世的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阿斯特拉罕,将其纳入到莫斯科公国的版图。不久后,沙皇下令将城市搬迁到下游的对岸,为得是更便于对不断前来烦扰的邻国进行防御。在1582年到1589年间,在新址上建起了伏尔加下游首座用白石砌城的克里姆林宫。在古罗斯【俄罗斯的前身】,带卫兵哨所的高城墙要塞都称为克里姆林宫。从那个时候其,阿斯特拉罕就成了俄罗斯南方的前哨站。而现在二百年过去了,那里不仅有一座更加坚固的要塞,还有着千千万万的俄罗斯人和哥萨克在生活着。
陈汉如果能在阿斯特拉罕边上楔下一颗钉子,那对俄罗斯在高加索一线的军事行动,不能说有绝对重大的影响,却也绝对会效果亮眼。
皇帝动动嘴,小人跑断腿。
陈鸣已经下定了注意,大都督府自然要遵命办事,参谋部于是就迎来了这么大难题。
里海作为一个‘湖泊’来说面积非常广大,可同样的,它的水文特征也非常复杂。
这儿的海流主要为气旋性环流,各个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环流。
北里海,伏尔加河径流入海后分成两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东流,在东北部形成一个小型的反气旋型环流。流速随风而异,一般为10~15厘米/秒,有强劲偏北风时,西部流速达30~40厘米/秒,最大可达100厘米/秒。
中里海被一个大型的气旋型环流所控制。
南里海的西北和东南部,各有一个气旋型环流。因而,使里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为25~35厘米/秒,而东部则出现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约为10~15厘米/秒。
海流在与强风相合之处可以加速,海面上往往是波涛汹涌。在阿普歇伦半岛附近,风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过9米。
如此的水文情况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
因为里海的南岸有一部分被波斯王国所控制,陈汉如果要过兵去里海的西海岸,除非大军一路打到阿斯塔拉罕,否则就只能用船只运输。
不过,俄国人早在六七十年前,彼得一世时期,就已经开始在里海建立起了一支小型舰队。
虽然这支舰队从建立到如今,六七十年的时间中根本就没有派上过用场,但好歹它也是一支专业的小舰队不是?
后世的里海舰队打个‘暴兰’都能成为记载军史的‘辉煌成果’,实在是无所事事的太久了。
以至于这支舰队在后世的中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支俄罗斯的第五大舰队——还被媒体说成是养在鱼缸里的舰队。
现在这支舰队的规模很小,连后世一百四十八艘大小军舰的零头都不到,总共才二十来艘小帆船,吨位最大的一艘战船好像才是一艘都挂不上六级的风帆战舰,吨位三百出头的单桅纵帆军舰。装备有14门火炮,成员百十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