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退后一步再次恭敬地单膝跪下,这才开口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是臣孟浪了。臣本想着奉陛下回銮,如此可以振奋军中和长安城中人心,但陛下既然玉体欠安,臣只能提请于诸皇子中择选一善者,从大军征伐安贼叛军!”
这简直就是提请建储立太子的意思,李隆基怎么会听不出来!他再也无法掩饰心头的愠怒,瞪大眼睛死死盯着杜士仪,见其丝毫不退让,就这么和自己对视,他瞥了一眼一旁随杜士仪再次跪下行礼,却始终默不做声的郭子仪,突然破釜沉舟地怒喝道:“杜士仪,你这是在逼朕?以臣迫君,你这是为臣之道?郭子仪!”
听到李隆基竟然挑上了自己,郭子仪立刻头也不抬地说道:“陛下,杜大帅之意,臣分外赞同!”
尽管知道郭子仪曾经是杜士仪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又几乎是手扶着送其登上了朔方节度使之位,可李隆基更信奉的是拉拢分化之道,因此难以置信自己已经做出了如此明确的暗示,郭子仪竟然不接这一茬!只是,和杜士仪的僭越不同,郭子仪好歹还维持着恭敬的礼节,他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肚子里把刚刚辞相不成仓皇而去的韦见素给骂了个半死。
倘若韦见素在此,至少能转圜一下此时的气氛,他这辈子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尴尬?哪怕祖母武后当权,哪怕中宗韦后专政,他也没这么狼狈过!
所以,李隆基只能强自压抑怒气,耐着性子说道:“太子暴薨,东宫无主,然则如今几位年长皇子全都已经过世,若骤然定立东宫,如何服众?”
“陛下所言极是,定立东宫,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臣亦不敢轻率提请。不过,比照荣王此前挂征讨元帅之衔的旧例,陛下若是不能亲自莅临长安讨击安贼,不妨在皇子当中择选一人,命为征讨元帅,臣和郭大帅愿奉元帅往长安平贼。”
尽管杜士仪字里行间把姿态放得很低,可李隆基哪里瞧不出来,这个自己一贯认为极其熟悉的臣子那谦恭表面下的跋扈倨傲。尽管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曾经权倾朝野,可在他这个天子面前,一贯是谦卑到了骨子里,因为他们的所有威权都是他这个天子给的。可杜士仪却完全不同,他的根基不在朝中,而是在边镇地方,此次更是振臂一呼便有两支异族大军径直开往河北,如若再让他拥立一个皇子,这大唐江山是不是就要改姓杜了?
想到这里,尽管他才刚刚以风烛残年为由,拒绝了返回长安,这时候还是勉为其难地说道:“太子和荣王全都先朕而去,而安贼肆虐,朕之过也,以至于如今皇子皇孙无不惊慌失措。也罢,也罢,朕就拼了这把老骨头,亲率大军讨击安贼!”
李隆基非要说什么亲自率军来往脸上贴金,杜士仪并没有冷嘲热讽,当下应喏,再也不多话,冲郭子仪使了个眼色后,便与其一同告退离去。等到从马嵬驿回到了军中,得知韩国夫人裴柔等人都已经送了回去,杨暄兄弟知道父亲已死,皆魂不附体,他也没有在乎他们的死活,立刻传令聚将。当着这些朔方将校的面,他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将面见天子后的所有经过和对话直截了当抛了出去,顿时引起了一片哗然。
此次仆固怀恩大军从夏州直接南下,而阿兹勒的前锋营则是作为先锋,此刻杜士仪麾下除了五百牙兵之外,其余的都是朔方诸军。朔方军中杜士仪的旧部们对于他这位主帅知之甚深,没人怀疑他歪曲事实,但两个新调来的裨将却忍不住出声向郭子仪求证。
“大帅所言,都是陛下原话,并不曾有一分一毫的矫饰。”郭子仪说到这里,竟是叹了一口气,暗想如果换成自己是杜士仪,断然不敢在天子最初拒绝随军回銮长安平叛的时候,说出什么换成一位皇子同行的话来,即便天子此次大错特错大失人心。不过,若非如此,李隆基也未必会答应这就折返长安。
杜士仪的话,郭子仪的旁证,上上下下顿时骚动了起来。等到之前随行的亲兵提到在马嵬驿中听北门禁军说起的昨夜动乱,逼死杨玉瑶,刚刚又杀了杨国忠的一幕,随着有人拍手叫好,大快人心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等到重新整军以备奉天子往长安时,有的偏裨不禁在私底下议论中吐出了一句心里话来。
“陛下既然已经说是风烛残年,仿效当年睿宗皇帝那样退位颐养天年,岂不是最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