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上旬,淮西的天气终究是清凉起来了,不再那么酷热。
进入八月之后,淮河上游也没有新的洪峰涌来,今年严峻到极点的防汛形势算是叫人稍稍缓了一口气,而再有一个多月,就又能进入新一季的秋粮收割季节了。
棠邑集结于霍邱的八千先遣军兵马,七月上旬就已经有一部分精锐经颍水北上,抵达宛丘,初期还能从汴京城小规模的疏散军民出来,但七月中下旬魏州叛军及蒙兀的斥候兵马进入汴京南部地区,直接在陈汴驿道两翼游荡。
目前先遣军最大的作战任务,就是与敌军斥候兵马纠缠,阻止敌军组织大规模的人马破坏陈汴驿道。
而从第一、第二、第四镇征调的三万精锐以及从第四镇征调的两万随军辅兵,组建的援汴军主力,在窖山峡的南岸大营集结也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目前还没有大举渡过淮河,正式开拔北上。
除了搭建窖山峡浮桥以及抢修北岸下蔡县境内的驿道外,更主要还是在等襄北的最后一只靴子落地。
吕轻侠裹挟太后王婵儿一行人逃入襄州,据棠邑所得的消息,李知诰没有随吕轻侠等人进襄城,就直接携继室苏红玉及诸子李挚等人乘船赶往梁州坐镇。
在随后数日册立襄王,裁撤襄北都防御使府、置荆襄行尚书省等事,皆是吕轻侠、周元、柴建等人一手操持。
襄北军在之前三镇禁军主力的基础之上,合并地方州兵,也随之调整成为三个行营军。
原左龙雀军主力随李知诰迁入梁州,置梁州行营军,李知诰自领行营都总管兼领梁州刺史,兵马规模维持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负责梁州以及新置金州的屯防军政事务。
以左武卫军两都精锐,合并随州州兵,编一万随州行营军,周数领行营总管、兼领随州刺史,负责大洪山西麓以及封锁淮阳山西麓山口平靖、武胜等关的屯防事务。
此时以左神武军为主,合并左武卫军三都精锐、左龙雀军一都精锐以及邓均郢三州州兵,总计三万五千人马,置襄州行营军,可以说是荆襄叛军的主力,以荆襄宣慰使柴建兼领行营军都总管,负责均州、邓州、襄州、郢州防务。
至此李知诰退居梁州,柴建成为荆襄叛军的第一号领军人物走上前台。
除此之外,吕轻侠又以西逃的侍卫亲军为主,从襄州征募一部精壮,置三千人规模的亲卫军,以原织造局典军徐安为都虞候,护卫行尚书台中枢;以织造局护兵及襄州州兵,置五千人马规模的襄州水军,以钟彦虎为都指挥使。
荆襄叛军总计有六万八千人马,乍看也是兵多人众,算是勉强将摊子铺开来,也没有从郢随邓三州外围往襄城附近收缩的迹象,那棠邑众人暂时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狗急跳墙,投附蒙兀人。
而合襄邓均随郢金梁七州,即便这三四年间在李知诰治下,农耕恢复很快,但人丁总计也不过九十万而已,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兵马可以说已经是极限,棠邑暂时也不用担心他们有能力从淮阳山西麓山口杀出,威胁棠邑的西翼。
当然,从随州行营军仅编一万兵马也可以看出,吕轻侠此时也不会急于从东北翼往棠邑境内的扩张,他们目前主要还是想着据淮阳山西麓山口以及大洪山西麓的险要地形,守住这一侧翼。
而他们当前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还是前锋兵马已经抵达黄州的讨逆军。
金陵以黄州、荆州两地为集结地、以右武骧军、右武卫军为主力,并从江西、湖南诸州征调州兵兵马,计划集结总数高达六万正卒、三万从军民夫的招讨大军,进剿荆襄叛军,目前已经正式传诏天下,授兵部尚书、枢密副使周炳武为招讨使、授赵臻、张蟓二人为招讨副使。
兵书常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金陵纠集九万人马,前期兵临城下的用兵通道只有四条一是水军沿汉水北进,一是马步军沿汉水东岸,北攻峙于汉水、大洪山之间的郢州城,一是从荆州走陆路北攻襄南门户荆门,这三条通道又可以合并为一条,可以说是招讨大军的主攻方向。
周炳武七月底就奉旨抵临郢州城南一百三十余里的竟陵城督战。
竟陵前朝时属复州,大楚开国,复州荒废,弃而不置,竟陵归属郢州。
竟陵北抵大洪山、西南乃汉水、东接黄鄂,位于江汉平原的北部,也是贴近郢州城最近的一座城池,要沿汉水两翼敲开襄郢河谷及南阳盆地的门户,周炳武于竟陵集结兵马、粮秣军械,最为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