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剪纸,当属江苏的扬州和天津的杨柳青的单色剪纸,两地的剪纸,以造型优美、纸张考究、刀功犀利而着称,就其渊源,扬州和杨柳青,皆为举世闻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两地的剪纸艺术在深厚文化底蕴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
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
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剪纸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古老的和林格尔剪纸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剪味和纸味之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从她们幼时开始跟随长辈学习剪纸,一直坚持到老年剪艺的炉火纯青,陪伴在她们身边的也只有一把平俗无奇的大铁剪刀而已。
她们在进行剪纸实践时,往往是不描不画,但对所表现内容和形式却早已胸有成竹,她们直接用大剪刀入手,一切纸料在她们手中几经翻转便会奇迹般地展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物象造型,令人称绝。
正是这把貌不惊人的粗铁剪刀和普普通通的一方红纸,通过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巧夺天工的灵性发挥,在向世人传达着蕴积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彰显出由之而生并浓缩物化于纸面的,由剪刀与纸面碰撞交融的刹那而进发出的独特艺术之美。
在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表现中,由剪刀和纸的碰撞交融而滋生于作品中的那种“剪”味和“纸”味得到了最为充溢的展现,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和林格尔剪纸本原的艺术精神风貌。
在这个过程中,剪为纸而生型,纸因剪而出彩。剪刀与纸,一刚一柔,刚柔交错间,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无不在传承人创作情绪的波动下而体现。
每每在剪锋锉锵过后,化生在剪纸物象上的剪锋之迹便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线,剪刀的金石之气反而通过一块软纸的纤维得到最为充分的张扬,它们或深沉隽水,或张扬洒脱,或恣意宣泄,或文静柔美,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情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
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剪纸大概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了。小学或初中的美术课上,总会有一节课是拿着一张红纸,跟着老师翻折、剪切,变幻出个大红的“囍”或是展翅欲飞的蝴蝶。
剪纸同样也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难精”的不单是技法、还在于内容创作。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出自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是他们闲暇之时的“随性之作”,剪纸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
薄薄的一张纸,经过剪刀或刻刀的修饰,却能幻化出万千世界。
中国的多数省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其中河北蔚县、江苏扬州等地多为世人所称道。
重庆剪纸,严格来说并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
直至上个世界六十年代,才陆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认可和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如郭峰、黄钢、孙念倩、庞书麟等。
近来,又出现了晓桑、周定洲、梁素、杨艺、张明志、黄继琳、梁世惠等艺术家。
不过,重庆剪纸虽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却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风貌。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也在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推动下魅力渐显、精品频出。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笔者拜访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坡剪纸”项目传承人杨艺,从她与剪纸的故事中解读重庆剪纸。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剪纸和窗花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每逢年节或是喜庆时刻,人们总会把大红的剪纸贴在墙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浓郁喜庆的节日气氛。
事实上,在剪纸悠久的历史中,剪纸的用途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五代时期,剪纸技艺被用于制作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的“功德花纸”;而到了宋代,陶艺匠人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在杨艺的记忆中,奶奶天生一双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绣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纸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