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回到了洛杉矶,罗南也一直在与奈飞保持足够的沟通,甚至让沙海娱乐制作部也加入到了与奈飞频繁交流的行列中。
未来,奈飞的流媒体模式也会对沙海娱乐的制作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一切顺利,等到奈飞挤垮音像店,盖过电视台,自然要进入电影制作行业,与沙海娱乐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
而奈飞的会员用户,总想看到更多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等,选择多多益善,奈飞在奠定行业地位之后,也会越来越容易吸引到好的创作者。
甚至跟曾经一样,大导演和当红明星拍摄网剧也不再被先入为主的看作不入流的事。
罗南根据记忆总结了奈飞的一些模式,其实奈飞不会受到好莱坞从业者的排斥,因为这对他们来说等于增加了工作机会。
众所周知,好莱坞当红明星或者导演,与二线之间的待遇和工会机会天差地别,前者动辄数百万美元乃至上千万美元的报酬,手中可供挑选的项目有时候多到数不过来。
而后者看似只差了一个等级,但片酬往往只有十几二十万美元。
就算是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不是很多。
况且,在好莱坞现有制片体系下,带有一定作者属性、同时又有一定商业性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放弃的。
如今独立厂牌日渐式微,对于业内从业者来说,要么拍大制片厂的大制作电影,要么拍小成本独立电影,前者有钱,后者有自由,各有各的生存体系。
而中间成本的电影就比较难办了,方方面面都受限,关键是不一定能收得回成本。
奈飞的出现,恰恰创造了机会。
其实奈飞对于电影制作、发行的便利不仅于此,比如它可以轻松连接国内外制作、发行资源,拉长一部电影的生命周期;以前发行一部电影要做拷贝,拷贝要雇人送到各地影院,影院要花钱维持运营,一系列成本都很高,数字化只降低了一部分环节的成本。
而通过网络平台发行一部电影,不需要做拷贝,不需要铺太多硬广,不需要中间商,连电影院都省了。
那么有些电影院是不是要倒闭?显而易见。
所以,曾经奈飞参加戛纳电影节,让法国人仿佛见到了德军入侵一般恐慌。
因为受到奈飞冲击最大的,恰恰是最喜欢保持所谓传统而不讲究与时俱进的艺术影院。
艺术影片不需要多好的放映设备,甚至大银幕与宽屏显示器播放也不是天差地别。
相反的是,商业影院受到的冲击反而会小一些,中等规模以上的特效商业片,在影院看与在小屏幕上看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好莱坞与奈飞态度暧昧,甚至合作密切,反观欧洲的艺术电影圈子,简直视奈飞为虎狼。
非要列举艺术片影院放映的优势,恐怕也只剩“仪式感”这一条了。
在罗南的协调下,奈飞与沙海娱乐和使馆影业的交流一直非常顺畅,前者能为后者提供一系列市场数据。
截止到去年年底,每天奈飞的用户产生2000多万个行为,包括点击、注册、选片、租赁等,以及00多万次的搜索请求,数据库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精确分析出用户最关心什么题材,最喜欢哪个演员,对哪个镜头对念念不忘等等,可谓对每名用户的口味都了如指掌。
这些数据转到相对论娱乐这边,很可能就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热门要拍成电影,大多数粉丝心里都希望某对男女明星搭档,就有可能成真。
其实在罗南看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相对论娱乐的互联网视频业务和实体影院放映的业务会共同存在,这可以让不同类型的电影找到各自最合适的平台,同时也对院线电影的视听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观众来说,家人周末一起去电影院看爆米花大片,以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安静的在平板电脑上看流媒体视频,两者并不冲突。
而且随着网络视频平台制作的电影分类更加明确,北美也会诞生出新的行业规律和相关管理条例,比如视频网站可以圈出一部分大导演、大制作的电影,使之达到4k电影院放映水准,并且和实体院线在逐渐磨合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平衡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传统行业只能学会主动适应,在融合中寻找下一个风口。
以现在的发展形势,用不了多长时间,好莱坞的“老家伙们”也会嗅到危机,感受到机遇,意识到流媒体将不可阻挡的成为互联网时代娱乐化的未来。
曾经罗南的最后几年,以迪士尼、华纳、环球为代表的各大传统电影公司竞相发布建设自家流媒体平台的计划。就连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公司也希望借助资源优势开拓流媒体市场,分享新时代的影视内容红利。
现在相对论娱乐和奈飞能够快一步,未来就有可能占据行业能更大的优势。
罗南曾经仔细分析过,那时真正能与奈飞在流媒体上抗衡的,无疑是华特迪士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