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舟说:“其实也可以再精雕细琢一些,但毕竟是半纪录片,那样就失真了。”
糯米做成的小圆子软糯有嚼劲儿,原沅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边问:“学长,你以后打算做什么,导演吗?”
大概没想到他的话题会转变得这么快,江行舟微微一怔,随即点了点头。
“太好了,我还以为你这种学霸会一心扎根学术研究呢,”原沅笑了起来,“感谢你的选择,拉低了我国新生代导演的烂片几率。”
江行舟难得心情好地调侃他:“这么会拍马屁,以后进组了导演肯定多分你镜头。”
“我可不随便进别人的组,只做你的御用男主角,”原沅歪着头笑,“等着吧,到时候就是大名鼎鼎的‘江男郎’。”
靠潜规则上位的那种。
给原沅十个胆子也不敢把后半句说出口,只能悄咪咪地在心里骚一骚。
江行舟看着他,唇角轻扬,似乎是在出神想着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大导演和御用男主角的故事。
-
下午的拍摄是和几个配角的戏份,说是配角,其实就是张罗来的几位热心群众。江行舟提前联系街区帮忙招募,经过简单的筛选过后,最终确定了人选。
几位热心群众对于在短片里出镜都表现得挺积极,约定的时间一到,就准时来到了垃圾投放点。
按照剧本设定,这一段主要是以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居民为代表,展现各类群体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风貌。
配角的表演内容其实很简单:孤寡老人因为没有弄懂分类规则而无法成功投放垃圾,最终在管理员的帮助下学会了用手机a查询和分类,情感基调主要定位在温情。
中年男人则代表垃圾分类实施初期的一部分人群,嫌分类太麻烦,怀抱着侥幸心理,试图蒙混过关,却在到达投放点时被妻子从家中追出,以险些罚款为理由加以训斥,其中穿插着大量语速飞快的申城方言,总体氛围较为滑稽。
小学生是城市的新生代群体,喝着珍珠奶茶,却从里面分出了三种垃圾。这一段剧情是原沅编的,算是活学活用,把自身经历完美融入剧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