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和兄长吕胤(后因避讳宋太祖名讳,改名余庆)都凭借父亲的官职特权,先后荫补入仕。吕胤以后进入赵匡胤幕府,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宋朝开国功臣,在宋太祖时代官至参知政事,属天子身边的亲信。而吕端踏入官场后,也很快熟知了许多的明规矩潜规则。不过与常人相比,这位富家公子往往不计较长短,不在意得失,一句话便是缺乏急功近利之心,因此不免给某些精明者留下糊涂的印象。
本朝建立时,年方25岁的吕端调任浚仪县(今河南开封)知县,也就是都城直辖县的长吏,位处天子脚下。以后,胞兄在朝中的地位多少使他受益,遂顺风顺水,一路从知县做到知州。有一年,朝廷派遣使臣出使辽朝,他被选出担任副使,因他当时的官阶不够,还被特别假以更高的太常寺少卿的官名履职。到太祖皇帝晚年,他已出任西南重镇成都府的知府。须知,蜀地人烟稠密、物产丰饶,从来是称王割据的宝地。宋初以来,此地时常动荡不安,故非朝廷极信任者不能到此就任。到开宝九年(976)兄长因病故去时,他已41岁,不能说政治上完全成熟,倒也深明大义,懂得了政坛的基本路数。
吕端的性格决定了他从政的特点,便是为政宽简,抓大放小,所到之处上下相安,百姓也免了不少折腾,故官声口碑颇佳。
太宗皇帝登基后,皇弟秦王廷美出任开封府尹。亲王挂名首都长官,自然不可能亲自料理各种庶务,朝廷须配置得力官员予以辅佐。于是,吕端被朝廷相中,从成都召回京城,出任开封府判官,成为京师地面上的实际管事者。
上面说过,太宗以非常手段登上宝座,出于巩固皇位的需要,打出了金匮之盟的旗帜,秦王廷美一时加官晋爵,并沿袭太宗过去的惯例,挂帅开封府。但老练的政治家早已洞悉其中的隐情,且不说赋闲在外的元老大臣赵普猜到个中内幕,看起来糊涂的吕端也明了此间的微妙之处。话说回来,他毕竟是有底线的人,既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怕棘手便袖手旁观,既要尽本分,也要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能帮就帮。
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天子亲征北汉前夕,考虑委任秦王为京师留守,负责内部一应事务。当幼稚的廷美打算接受如此重任时,吕判官立即私下劝说道:陛下不顾风雨辛劳,吊民伐罪,殿下乃天子至亲,应当做扈从皇上的表率,若就这样留在京城,怕是不合适的。听罢如此肺腑之言,秦王马上明智过来,便恳求随驾出征,就此赢得了太宗的好感,答应了这一要求。此举足以说明吕端在大事上的清醒程度,非常人可比。
有道是,自古在京城当官都是件不易的差事,且不说当年皇亲国戚、公卿百官定居于城内,还有各种来头的人也都群聚于斯,稍不留意,就立马惹来议论,弄不好还反映到宫里。故吕端在开封府的日子,总少不了高高低低、七七八八的事情。不过,他忙碌归忙碌、操心归操心,却是习性不改,但凡遇见细碎琐事,多大而化之,或交由下属处理,有时实在抹不开面子就随口应承。因此在朝臣中留下办事糊涂的看法。这样的糊涂,有时不免要付出代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