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便留了心眼,笑着问道,“也不知是位什么故友?才学究竟如何?”
“原先我们在仁清巷住着的时候,这人在葫芦庙安过身,他去京中赶考的时候,我父亲资助过他银两,他倒是有几分运气,去了一考高中,本升了知府的,谁知遇到个不讲理的上峰,因实在不合,被上峰寻了个空隙,参了一本,他便索性不做官了,出来四处云游,恰好走到这里,听说了父亲,便来相见。”
林如海也不知其为人如何,因与甄士隐相交甚深,见是他看重的人,便有些意动。
谁知黛玉却笑道,“这人真是的,怎么能这般说自己上峰呢?这世上的事,一向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既做了父母官,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便是上峰不喜,他也不是为上峰在做官,横竖是老百姓在奉养他,可见他这人是个沽名钓誉,巧于钻营的,如今得不到机会,便处处拿上峰说事。”
英莲皱了皱眉头,“说起来也是巧,今日我母亲叫娇杏出去买根线,谁曾想凑巧就遇上了,他一打听,便来了我家,还说是与妹妹外祖家里从前是连过宗的,便说不如请了林老爷过去坐坐,他也好向林老爷讨教一二。”
“他倒是没有说错,当是和我外祖家连过宗的。”
林如海当了真,便看向贾氏。谁知这事儿,连贾氏都没有听说,不由得称奇,“娇娇如何得知?可是你外祖母和你说起过?可惜这人,我也从未听说。”
“娘也不想想,这天下间,任再巧的人,一笔也写不出两个贾字来,他非要说连过宗,谁又能拿他怎么办?”
林如海彻底歇了过去见一面的心思,黛玉便留了英莲在家里吃螃蟹,打发了个婆子过去说了一声。
过了两日,英莲又过来,说是贾雨村因看中了她母亲封氏身边的丫鬟娇杏,才讨了娇杏做小,那边正筹备着办喜事。晚间,贾氏把这话说给林如海听,林如海便越发对这人有些厌恶了。
扬州这边,人杰地灵,过了些时日,林如海便在人的举荐下,寻了个中了二甲三十七名的进士,回家丁忧的,做了西席,檐哥儿彻底挪到了前院去,跟着他先生读书不提。
又过了三四年,黛玉已是十一岁了,檐哥儿也越了九岁,个子一下子便窜得比黛玉高。他早已习了四年武了,吃得又多,自是长得牛犊子一样。做学问的师傅也换了一茬,林如海这些年越发谨慎,挑选西席也格外慎重,养得两个孩子也与别家不同。
荣国公府老太太一再来信,也不知跟贾氏都说了什么,贾氏这边便以老太太日渐年老为由,要将黛玉送进京去,跟在老太太身边,又叫黛玉带了信进宫去给荣妃,想必也是叫荣妃多关照她女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