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铎也不由的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置信地问:所以漠北王在诓骗殿下?
宋青远叹了一口气,虽说他没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但漠北数万家庭之中,可不缺有一个十几岁参军,最后死于战争的孩子的爹娘。
作者有话说:
①为人臣者,应当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贾谊传》
②若是厌恶一个人,就连看到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会心生厌恶之情。其实就是「恶其余胥」的意思,但是邬齐那汉语不太好嘛,大家理解一下。
第17章
宏德帝的仪仗明日便会从通化门回京。
礼部的官员提前好几天就派人将街道打扫干净,路上也洒好水,防止马蹄踩过扬起灰尘,污了皇上的眼睛。街边挑着扁担叫卖的货郎也被赶走。禁卫军早早地列队守在城内,等待着皇帝的仪仗经过。
在离禁卫军驻扎的地方不远的一条小巷,住着郑娘子一家。郑娘子本是关内道人,七八岁时,爹娘都死在了战乱当中,她才随邻人一起逃难来了会京。
他们这种被迫背井离乡,逃往他地的人都算做流民,因为没有路引,进不了城,郑娘子他们一路就只能睡在郊外的破庙荒地里。有时一场大雨就能浇灭许多人的性命。
幸运的是,他们在会京终于遇到了体恤百姓的大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
到了足够的年份后,就能将他们所种的田归自己所有。
郑娘子在十六岁时,就嫁给了同她一起逃难来的刘三郎。三郎干活利落,郑娘子也是个勤快人,心思灵巧,每日便寻了些纺线织布的营生贴补些家用。
这些年下来,他们虽不算殷实人家,但生活也算有奔头。
只是天不遂人愿,哪成想一向身强体壮的刘三郎,不过是得了一场风寒,便撒手人寰。留下郑娘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
郑娘子看着屋里一日比一日瘦削的两个孩子,几乎哭瞎了眼睛。
邻人知晓郑娘子一家这般艰难的生活后,也常有心善的送些粮食过来,顺便劝着郑娘子改嫁。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郑娘子皆是沉默不语。但第二日仍是去外面寻了营生,没日没夜地纺线赚取孩子的口粮和房子的租金。
邻人见她如此,也不再劝。但若是遇到什么合适的活计,都会先紧着她来。
郑娘子你在家麽?同院的赵家嫂子快步走进院子,敲响了郑娘子房门。
在的。咋了,婶子?郑娘子从里面给赵家嫂子开了门,手里还拿着纺线的纺锤。
听人家说,明儿大相国寺的僧人们施粥施粮呢。你明日赶紧领着你家两个孩子过去。赵家嫂子眉间带了喜色,嘱咐道:一定要早些,去晚了怕是就没有了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