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看木棉如鸡肋,用来观赏可以,可用来御寒未免有失身份;而穷人又不怎么消费得起,而买卖东西这事,你要么走精品,要么就走下层路线。
但凡走中间路线得,大多是个死字,有些微薄利润可赚就是万幸了。好在仁宗继位以来,人虽软弱了些,可却是能容人的君主。
君主宽厚,名臣贤能自然也就多,治下百姓自然安乐。在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汉家之地后,人口最多时居然有一亿多,在人头税未取消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地人,消费群庞大,这木棉生意虽然做着辛苦,倒也能赚上些钱,只是不多罢了。
如若不是这样,杨涵瑶真怀疑她在这大宋还能不能买到木棉呢!没准冬天一到,自己不用兽皮,羊毛毡御寒得话,估计也只能睡进稻草堆里去了。
而通过与木棉商人的一番交流后,杨涵瑶对于她的棉花推广计划便有些没信心了。
在她看来,除去棉花能织布外,就御寒这功能棉花未必有木棉好。木棉纤维短而细软,无拈曲,远超人工纤维和其他任何天然材料。
而且不易被水浸湿,耐压性强,保暖性强,天然抗菌,不蛀不霉,被誉为“植物软黄金”,是最轻也是最保暖的天然纤维。
可就这样好的东西在宋朝却处在这样不尴不尬的地位上,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却是因为观念。
观念这种东西不是靠几句话就能扭转得。这个时代,越是有地位,就越是在意这些东西。
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些物件体现的价值不仅仅只是物件本身的功能,而是价值!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代表身份的象征!
在社会等级划分极为清楚的年代里,哪怕是小小的一件生活用品你若用错了,不仅会贻笑大方,更有可能丢了性命。
权贵不屑用木棉,而一些富有的商人因着社会地位低下,再大的富豪心里也难免会生出自卑感来。
因此这群人特别喜欢模仿权贵。虽说不可能全部去模仿,就算想全部模仿,礼法也不允许呀!
可在冬天御寒这问题上,倒是可以自由选择。只要你不是穿龙袍啥得出来就行。
富人穿裘,穷人穿麻!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非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得。要知道棉花的普及还全靠了朱元璋老人家的雷霆手段,强制种植才普及开来得。
推广种植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杨涵瑶还想拿棉花来赚大钱?上层观念不改变,不去消费就很难拉动底层消费,杨涵瑶虽然不是学经济得,但这点道理还是懂得。
况且就算撇开填充御寒等功能不说,就说织出来的棉布。
谁晓得真得弄出来后,棉布的下场会不会也和这木棉一样?爹不疼,娘不爱得,那杨涵瑶还不哭死?
她可是想把常州打造成轻工业基地得,而纺织业则是最好的选择。后世的常州纺织业也是十分发达得,最鼎盛时期,在湖塘一带,家庭作坊都比比皆是。
可现在看来,似乎是她想得太乐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