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的传说口述和文献记录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炎帝神农氏生于某地说”属于文献记录的范畴,而“炎帝神农氏生于某地的传说”则属于口述的范畴。炎帝神农氏处于从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期,那时已经“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其“历史学”基本上属于口述的范畴;文献记录的可能性极小,即使有文献记录,能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口述传说离现在有5000年左右,而文献传说只有2000多年。在大量的、甲骨文、金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将“炎”与“帝”并用的情况,将“农”与“社”并用的情况是有的,这大概就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农神”观念吧?但是2000多年的文献传说源渊于5000年左右流传下来的口述,是对它的整理,因而较口述传说要严整,但同时少了口述的原汁原味,如司马迁对黄帝传说的整理显然就没有传说的原汁原味。
研究炎帝神农的生地只能进行传说考证,而所依据最有权威性的材料就是那些在时间上最早的最能反映地域文化习惯的传说。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生地传说的“版本”颇多,有人戏称之为“—个祖先几个家”。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有“随州说”、“宝鸡况”。
“宝鸡说”由“姜水说”和“宝鸡说”两部分组成。“姜水说”所依据的资料一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侨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是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侨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姜水说”肯定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或长于姜水,但是它并没有肯定姜水所在何处。当然第二条资料把“姜水”归属于“华山之阳”,或“华阳”,可是华阳当为何地,它也没有指明。“宝鸡说”是对“姜水”所在地的一种指认。首先提出“宝鸡说”的可能是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神农,姜姓;《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
郦氏所提宝鸡说的依据是岐水在姜氏城被称为姜水,而神农姓姜,所以传说中的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就是在姜氏城的歧水段。很明显,郦氏之说并没有多少依据。同时,他没有解决华阳所在何处的问题,直到最近才有人说华阳在今陕西中部渭河与秦岭一带,这才有比较成熟的宝鸡说。
“随州说”也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把炎帝神农氏与列山、烈山联系起来的“厉山说”;二是把列山、烈山或厉山和随州联系起采的“随州说”。“厉山说”提出的时间至迟在西汉时期。主要的资料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礼记‘祭法篇》“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
不过,在厉山说中,厉山所在何处,它也没有明指,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与姜水说的情况是一样的。
“随州说”确定了“厉山说”中的“厉山”地望。现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关于炎帝神农氏生于随的说法,可能出于东汉时期。郑玄说炎帝“起于厉山”。《汉书‘地理志》云:“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是知东汉人确认“厉乡’’属于故“厉国”,在随州。西晋人继承了东汉人之说,如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留下这样的句子:“神农氏起于烈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南朝宋盛弘《荆州图记》虽然基本失传,但是其中有句话流传了下来:
“(随)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又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九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重井动,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郦道元《水经注》云:
“(赐)水源出于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井水动,今井湮塞。遗迹仿佛存焉。”
唐宋时期,人们对炎帝生于随州说深信不疑。据《艺文类聚》:“盛弘之《荆州记》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种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重井水皆动。”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郡国志》云‘厉山,神农所出;厉山庙,炎帝所起也。
以后关于炎帝起于随的传说,大都源于上述资料。
较之宝鸡说,“随州说”在时间上较宝鸡说早。虽然姜水说和厉山说是一样古老的,但是把姜水定位于宝鸡之说则很晚,在南北朝时期;把厉山定位于随州则很早,至迟产生于汉代。从汉以后,一脉相承。对于口述传说范畴的历史而言,越古老就越可信。
“随州说”较“宝鸡说”更为言之有据。第一,郦道元讲炎帝生于姜水的思路大概是:姜氏城有姜水,此水以姓得名,炎帝姜姓,故生于姜水当其地。《一统志》所记姜水说是对郦氏之说的重复,没有讲出根据。随州说则不然,它把炎帝本起于“烈山”或“厉山”之说中的“山”确定在随州境内的古厉乡。把故厉乡与故赖国联联系在一起,即确认随境之内的古厉乡为故厉国所在地。厉国为炎帝神农氏即烈山氏之后裔,这就为随州说的合理性提供了历史根据;同时,它以随州自古就有“父老相传云”的风俗和当地“神农社”、“神农井”为确立炎帝本起于烈山之说传说背景,这与注释者的附会不可同日而语。第三,随州说有考古学上的依据。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安居镇(曾国故都所在地)羊子山出土了四件牛首像铜器,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大家知道,在有关历史资料中,中国史前社会以牛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帝王世纪》渚书都说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有些资料甚至说炎帝“长八尺七寸,宏身而牛首,龙颜大唇,怀成铃,戴玉理”。这些牛首像与些传说非常相似。这就说明至迟在商代以前在随州一带栖息、生活着一个以牛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他们无疑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