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来这里,未曾想过什么远大的志向,但已经选择科举这条路,又遇到李先生和张卓这样的人,便知道这世道如此。
男子汉大丈夫,何愁无前路,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那就一定要走到这条路的尽头。童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如果真要跟后世的学习制度对应的话,童试,可以说是初中毕业,乡试是高中毕业,会试是大学毕业,而殿试,完全可以比拟为硕博连读。无他,实在是太难太难。
殿试一甲也就三个名额,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但每年参加殿试的不足两千人,按照比例来算,最多也就百来人,三甲再来一两百人。最多超不过五百。要过了殿试,才能真正的出社会,走马上任,分配工作。有些运气不好的,还要等几年,要等吏部分配。虽说科举是三年一回,但官职调任也是三年一回,当官不出大问题,基本上是平调,不会撤职。想想一个当官的能做到七八十岁才告老还乡。没三年殿试产生的进士都有两三百人,人比官职多。近两年又是太平年,犯事的官员也无多少。
如果不是一甲,或者二甲前十,别说好差事,就连个差事都分配不到,又白白蹉跎三五年,等下一次的调配。
寒门士子,读书数十载,不就是等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么。只得了三甲进士,也是金榜题名,却发现穿的衣服还是粗布衣服,没有一官半职傍身,留在京城又无一技之长,自身生活都难,又如何衣锦还乡,告慰家中父母妻儿。
高门士子就不同了,哪怕没有走科举,也能谋个差事,要是能金榜题名,哪怕是电视三甲最后一名,也能光宗耀祖,在氏族中算是有身份地位的。
杨源便是深知这些,才让杨九去县学念书。
杨九虽不知其中的弯弯道道,却也知晓杨源是为他好,第二天一大早就揣着介绍信,去了县学。
说是县学,其实应该是府学,当初建县学的老先生是金陵附近一个县的县学先生,调任到金陵后对府学大刀阔斧的整改,让整个金陵城每年殿试中二甲的人多出二十多个。
全国几十个州府,只金陵就占了二十五人,当时可谓轰动全国。
概因老先生多年习惯,称呼为县学,金陵府学便的名字便叫做“县学”。
接待杨九的先生四十多岁,两鬓微白,看了杨源的修书,又考验了杨九一番,见杨九对答如流,便直接分到甲班。
“甲班是县学里最好的班,今年六月,班里都会参加县试。”
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杨九今年会参加县试。这是杨源在信中的意思。
概因金陵城附近的乡镇学子,县试的时候是在金陵,府试的时候是在这里,苏州州试的时候,还是在这里,老先生所见的奇才从未少过。看了杨源的推荐信,又瞧着杨九年岁不大,并没有过多的惊讶。
也只以为杨源是先让杨九看看县试的氛围,毕竟往年也有不少先生认为是可造之才的,便推荐来直接参加县试。也就是为明年正式参加县试做准备而已。
杨九目光灵动,谢过老先生的解说。
老先生见杨九衣着朴实干净,又懂礼貌,便忍不住提醒道:“这一次你就随意答题便可,不用在意成绩。等明年你长了一岁,又学了不少知识,才是真正的县试。”
杨九目光灼灼,心中跃跃欲试,县试也只是小学毕业的难度而已,他也想见见这个时代小学毕业的难度。
这一次,必定要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