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唐挽这一生做过许多看似不明智的决定, 比如让唐翊放弃太子伴读的身份,跟着赵政四处游历。为此凌霄还曾和唐挽闹过好一阵脾气。在凌霄看来,唐挽此举,太不在意儿子的前程。
其实唐挽的初衷, 只是希望能给唐翊多一分选择的余地。作为唐挽的儿子,他在京城里能获得多少优待,就会遭遇多少纷争和陷阱。就如同当初的闫凤仪, 难免被父辈的盛名压迫裹挟。唐挽希望唐翊能远离这些不必要的忧虑。待他长大成人, 真正看清了自己, 再回来做选择。
即便唐翊最终选择不认她这个父亲, 唐挽也能理解。毕竟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太过沉重, 她不希望强加给下一代。
而如今唐翊的成长,却是出乎唐挽的意料。
本也不会太差。老师和师兄都是挣脱了思想禁锢的大家,教出来的学生自由旷达, 对一切未知的学问都能秉持一份好奇和敬畏。好奇心促人学习探索,敬畏心使人不陷偏狭。一个勤于学习,且不会因未知而偏激狭隘的人, 最差也不过是自己这样了。
这些年来, 赵政带着唐翊四处游历,遍访百家名士,使他诸子兼修,融会贯通。学政改革开展得最红火的那几年, 朝廷屡开恩科。唐翊每到一处, 便会参加当地的乡试, 每一回必中解元。“唐翊”这个名字长期占据榜单的头筹,很快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生们之间还给了他一个称号,叫“八府解元”。
世人都喜欢天才,唐翊则满足了世人对天才的所有幻想。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行止做派都颇具风范。他与许多知名学者过从甚密,就连已经年近古稀的花山书院院正陶先生都对他赞不绝口,以“小友”称之。唐翊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学界。
没有人知道这个少年和当朝的阁老是什么关系。唐翊只是一身粗布蓝衫,竹杖芒鞋,游走于各大书院之间,宣讲“新学”。经过三代人努力研习方才成形的高深学问,经由一位少年之口昭诸天下,愈发神秘动人。唐翊的名声更盛了,甚至还有了一批拥趸,以唐翊的门生而自居。
唐挽摇头苦笑,自己苦熬苦业,年近三十才有了门生。这小子倒好,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就桃李满天下了。
晚饭端上桌的时候,凌霄的眼睛红红的,想必是刚刚哭了一场。小竹案前四人围坐,气氛安静而自然。晚饭后,唐挽和赵政坐在廊子底下喝茶闲聊。山里天长,夕阳挂在远处层峦叠翠的山峰上。红彤彤的霞光下澈,将两人素白的衣袍染成了绯色。
唐翊仍在房内陪卢凌霄说话,隐约可以听到细细的低语。唐挽捏着青瓷茶杯,说道:“翊儿也不小了。他的身世,你可曾与他讲明?”
赵政闻言摇了摇头,说道:“如若当初不是你收留了凌霄,庇护着他们母子,如何会有唐翊的今天。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他尊我为师,敬你为父。师与父,本就没什么大差别。”
唐挽浅笑,通透旷达如师兄者,世间少有。人世间的父母,总将生养视为恩德,恨不能将后半生都捆缚于子女的身上。师兄却连儿子是姓唐还是姓赵,都不在意。
忽而一阵山风吹过,摇动廊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四下竹林也跟着翻起汹涌的浪潮。霎时间,春日的鸟声,夏日的蝉声,秋日的虫声,冬日的雪声,更合着白昼的棋声、月下的萧声,一并在唐挽耳中回荡。她经纶事务三十年,终于在此刻寻到了久违的安宁。
唐挽想,等变法的大事一成,她该带着元朗回来住一段时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