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齐大夫心善,丝毫没有提起出诊费的事情,只是和蔼道,那还要麻烦婶子带我过去一趟了。
齐烟的医馆离着那村中妇人们洗衣服的河边还有一段距离。二人走在路上,倒是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还有不少人看见齐烟,都微笑着打个招呼。
齐烟的话少,王婶子也不太好意思贸然向她搭话,一路上都只是偷偷打量着身侧微微落后自己半步的女子。
小河村不大,统共也就那么十几二十户人家,整个村子都算得上是熟人。前两年突然就来了这么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在村中买下了一间屋,不多日这个小村子便有了方圆百里内唯一一个有门面的医馆。
在齐烟到来之前,平日里村民们有个什么头疼脑热,都是自己扛过去,要是遇到了什么解决不了的大毛病,最多也就是找一个赤脚医生,用点偏方,没有去正规医馆看病的习惯和闲钱。
尽管贺朝民风开放,并没有禁止女子抛头露面这一说,但一开始,面对年轻的新面孔,大家虽是没有明说,但明里暗里地,还是透着一丝对这个新来的大夫的不信任。
再说了,虽然这附近没有医馆,但赶集的时候,那城里的大医馆,可都有名有姓,不是叫回春堂就是叫什么济世斋,哪有像这姑娘一样,挂出一块自己手写的竹牌匾,上书两个明晃晃的大字医馆的?!
大家对医馆,连带着齐烟态度的转变,还要从村长儿子成为齐烟的第一个病人开始。
一开始,村长的儿子染了风寒,却并无人在意正当壮年的大小伙子,这种小毛病不是很快就能扛过去?
可那病越来越严重,最后人都烧得奄奄一息,赤脚大夫来看了,只说是让准备后事。
左右也是活不成了,村长死马当作活马医,把儿子送来了医馆。
谁料齐大夫看了,只说不是小毛病,开了两副药,拎到后院里屋煎了,当场给村长儿子灌了下去,不出半个时辰,呼吸居然就平稳了下来。
据说,当天夜里,村长儿子的高热便退了下去。那药喝了不出半月,村长儿子便又生龙活虎地和从前一样,甚至还能扛起锄头和大哥一起下地去干活了。
从那以后,村民们对齐烟也渐渐开始信任起来,有什么扛不过去的毛病,都会去齐烟的医馆中看诊。平日里见了面,也会尊称她一句先生。
齐先生不仅容貌昳丽,更重要的是心地善良,若是遇上最近实在困难的,不仅不收诊费,还会帮衬一二。
这么好的姑娘,却孤身一人在我们小河村安了家,也不知是不是从前遭了什么变故。王婶子在心底叹道,一边暗暗地想,这么好的姑娘,铁定是看不上我家那大字不识,只有一身蛮力气的铁柱的。
↑返回顶部↑